登录/注册 搜索

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是一项流传于山东省商河县张坊镇一带,具有广泛性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民间舞蹈,是当地群众欢度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本地就开始有花鞭鼓舞流传。在旧社会,是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了花鞭鼓舞。回乡后苦练技艺,并把花鞭鼓舞传给了当地艺人。宣统三年,王立礼和王立义俩兄弟的精湛技艺被清朝官吏看中,召进宫廷为皇帝表演,在打花鞭鼓舞中栓鼓的绳子断了,皇帝马上命四王拿来一捆黄龙绳送给兄弟俩。以后村上逢办喜事都用黄龙绳捆绑嫁妆车,时至今日,黄龙绳的故事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解放前花鞭鼓舞称为花鼓,解放后专业人员称它为花鞭鼓舞,花鞭鼓舞原来在商河县张坊乡王辛庄、王佃乙、刘安、苟家几个村广为流传,现仅有苟家、刘安两村有老艺人的子孙承袭。解放后专业工作者把花鞭鼓舞视为宝贵的舞蹈创作素材,曾多次挖掘整理,经过创作使花鞭鼓舞无论在鼓点的变化、挥鞭的姿态和腿部的动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花鞭鼓舞有边舞边唱和只舞不唱两种表演方式,表演时演员身背腰鼓,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头用牛皮结成疙瘩,双鞭同时挥舞,变换各种姿态,鞭头击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种花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人随鞭舞,鞭飞鼓鸣,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音咚咚,像战马奔腾,使人情绪振奋,人潮沸腾。

花鞭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保护花鞭鼓舞的核心内容的完整性,商河县文化馆组织专门人员去各村搜集资料,整理成档案文件,还与电视台合作,为老艺人拍摄了专题片(“商河发现之旅”栏目组),同时文化馆也组织专门人员自行拍摄了很多老艺人的资料留档。

已经79岁高龄的张福老人作为花鞭鼓舞传承人,在传承工作中注重抢救性挖掘花鞭鼓舞的艺术表演,到本乡中心小学、县第二实验小学,义务传授花鞭鼓舞这一民间艺术,为使花鞭鼓舞得到有效保护他一心扑在传承工作中,即使在大年三十仍然在为表演队制作表演道具通过他的传承,目前已有2支少年花鞭鼓舞队,人数达到200余人,并多次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演出活动,从而使濒临绝迹的花鞭鼓舞得到有效传承。在他的带领下,花鞭鼓舞参加了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大赛,商河县花鞭鼓舞队力克群雄,获得比赛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