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卫视《非遗说》聚焦国家级首批非遗--商河鼓子秧歌

发布时间:Jun 28, 2019 | 作者: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口号为“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让我们再次欣赏山东卫视《非遗说》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河鼓子秧歌”的精彩演绎。

微信图片_20201016101617.jpg

商河鼓子秧歌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为汉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河县,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2年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2019年2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8个,济南市唯一一个。

商河鼓子秧歌已有2000多年历史,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至今。被专家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在全世界范围民间舞蹈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鼓子秧歌起源于商河百姓的抗洪斗争,庆祝丰收后的喜悦。后来加入武术动作和战争场阵,开始将“变幻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磅礴恢弘的场阵、金鼓齐鸣的声势。鼓子秧歌有五大角色:伞、鼓、棒、花、丑,逐步形成了108个阵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商河鼓子秧歌汇演都会在县城会如期举行,至今已举办39届。如今鼓子秧歌已经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业中专、到青壮年和老年各个年龄段的全覆盖。“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鼓子秧歌于商河县900多个村居的根脉正越扎越深。微信图片_20201016101850.jpg

 1955年至今,商河鼓子秧歌六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大奖。鼓子秧歌曾经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演出,多次登上央视舞台。1999年10月,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演出,也走出国门到韩国、日本和瑞典进行文化交流,在世界上掀起商河鼓子秧歌“文化潮”!

      2018年6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功举办了“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去”新闻发布会。9月,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汇演在商河成功举行,陕西安塞腰鼓、安徽凤阳花鼓、北京太平鼓等12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秧歌队齐聚商河,献艺斗舞,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