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孙集镇中心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
发布时间:Jul 18, 2024 | 作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文化上帮助孩子寻根,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在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孙集镇中心小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扣好第一粒扣子、六年影响一生”的德育理念,立足于让每一个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中成长为拥有中国心、守住中国根、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当代儿童,以“品读国学经典”作为突破口,多项举措、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深入开展。
1.在语文课程中奠基
语文教学无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课外阅读资料、古诗词、文言文、成语典故为依托,以情景体验为手段,扎实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古诗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多媒体、优美的音乐来营造一种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或者把经典的诗文排演成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角色的变化进行情感体验,避免出现把古诗词讲得晦涩难懂,学生一头雾水、兴味索然的窘况。
2.在道法课程中加强
道法课程中包含大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素材,从教会学生做人起步,以中华文明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支点,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3.在艺体课程中塑造
艺体课程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集体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舞蹈、足球、篮球等教学中,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非常重要,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还要呈现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
学校语文团队精心挑选三百首经典诗词,编印成“口袋书”,指导学生每周诵读一首,小学六年就能熟练诵读三百首。每年十月份开展“经典诗词大会”比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诵读古诗词的快乐,形成浓厚的诵读氛围。
中国毛笔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我校的书法社团活动,美育浸润书法培训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于毛笔书法的兴趣,提高学生书写毛笔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在多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学校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形成了阳光自信、健康向上的优良品格。
“家风正,则国风淳”,中心小学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过程中,把营造良好的家风作为目标之一。通过家校协作、阳光家长评选等活动,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实现“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的聚能效应,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今后将继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借助当地资源,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国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阳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