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殷巷艺人】李广水的“葫芦艺术”

发布时间:May 10, 2022 | 作者:


    李广水的“葫芦艺术”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是一种吉祥物。古代,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在殷巷镇的北于家村,就有这么一位对葫芦画痴迷的民间艺人——李广水。

      李广水,号牡丹仙翁,草舍居士。1968年出生的他自幼酷爱书画。在上中学时,李广水每次美术考试都得90分以上。村里的小伙伴儿常让他画画,画个小猫、小狗、小鸟什么的,因此有“孩子头儿”之美誉。有一次,他在人家墙上正画得带劲儿,被一爱管闲事的长辈看到了,将他训斥一顿,此事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在殷巷中学读书时,当他看到美术老师冷立杰在垂柳下写生,他也是恨不得拿起画笔来试试……

     1986年冬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进入河北美校进行美术培训。冬天是河北美校条件最差的时候,没有取暖炉,他在教室里拿着画笔作画,手都冻得发颤,但他依然坚持。画素描、轮流做模特、转色彩班,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八个月的美术培训让他收获颇多。恩师李松林告诉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要刻苦努力,方能有所成就。学校只是入门,社会才是一所学校。很多东西必须加强学习。为提高自己的画技,他在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订报买书,加强知识储备,增强画艺本领。

       2012年,他去了潍坊书画之乡。期间,他有幸认识了几位美术界老师。经他们的点拨,他选择了工笔画花。由于反复研习于非瑶、邹传安、王道中的画法,用心的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工笔牡丹之画风。

      2014年,他发现葫芦画这一特殊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于是,他在自家院内开辟出一块田地,搭架试种葫芦。他自己种植的葫芦用来创作。有大压腰、胖墩三亭、水滴、八宝、手捻小葫芦等。对结出的葫芦经过刮皮、晾晒、打底、作画、着色、上釉,一幅幅色彩鲜亮、惟妙惟肖、寓意深刻、布局合理的葫芦画便巧妙绘制而成。 

       据李广水介绍,对于葫芦画,首先要选外形周正,上下两肚大小比例协调的葫芦,曲面要圆润,不能有过多棱线。葫芦表面要光滑干净,不能有过多的脏斑和凹凸,否则会影响作画的效果。其次,要保留连接葫芦的一段枝蔓,最好还要有分叉,这样的葫芦完整美观。再就是自然成熟的葫芦。因其表皮质地硬,饱满光滑,给人以挺拔的感觉,还利于保存。 

      葫芦画之所以被群众所喜爱,因其谐音“福禄”、“护禄”,其枝“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因而成为吉祥的宝物;同时,从民间传统上讲,葫芦嘴窄身肥,所收煞气易入因而是驱邪纳福、能化解各种不利风水……所谓“葫芦虽小藏天地”、“葫小乾坤大”“一葫一世界”、“万事不如依样好”……他所画得“葫芦画”的各种意境,都在其画中得到生动体现。在葫芦的文化含义中,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无数内涵,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葫芦更能表现出一种豁达、包容、恣肆、淋漓的大写意状态,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为观者带来一种视觉的清新与吉祥的祝福。

      随着画风的不断长进,李广水的作品也慢慢在济南、商河的画展中展出并多次获奖。第八届、第十届“鼓乡泉韵”书画展中两次获优秀奖;2018年7月,县纪委、县文联举办的“农商行 清风杯”廉政书画大赛获美术类佳作奖;2019年县政协举办的“不忘初心”画展入选。在县委宣传部,总工会,文联共同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

       几年来,李广水于方寸葫芦之间雕山画水,以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传承着传统绘画工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彩绘着属于他的幸福生活。虽然不富有,但很快乐。他说,能提笔落画是最幸福的事情,绘画丰富我的人生,也给了我一个飞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