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Nov 22, 2022 | 作者:
近年来,商河县围绕乡村战略实施,结合全县发展实际,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特别是今年以来,商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两会”明确了全县“一三四六”发展思路,提出了“打好文化强县攻坚战”的战略目标。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突破点,深入谋划,全面推进。
提升群众文化效能,打造文化生活新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百戏千影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516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播放1600场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组织开展第二十届消夏广场文艺晚会,连续演出10场次。激发群众创作活力,策划开展了2022年“艺”起抗疫——新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诗歌散文130件、书画作品120余件、摄影作品333件。原创作品《秧歌情》,荣获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一等奖(全市唯一),鼓子秧歌广场舞《欢欣鼓舞》入选山东省舞协“舞动千万家”首期教材,《罗成叫关》荣获全省第二届文化馆(站)业务技能大赛二等奖,在2022济南市群众歌咏比赛中我县喜获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组织参加济南市广场舞大赛,三个广场舞分获一、二、三等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有序开放。县图书馆实现12个镇(街)分馆全覆盖,建有图书服务点13个,泉城书房3家,新建儿童主题分馆1家,全年接待读者近20万人次。新建县文化馆、县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已经形成,各镇(街)建有综合文化站,村居建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贾庄镇孟子书院、贾洼乡村记忆馆、怀仁镇黄河文化展示馆、韩庙镇萧华战斗指挥所、殷巷镇麦丘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场馆相继建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建成“商河文旅云”APP,开展线上报名、图书续借等服务功能,目前注册量近4000人次,访问量17万次。县图书馆多媒体数字资源达47.25T,对接13个数字资源平台,可提供阅读内容超过55万集。全年开展非遗项目线上展播和非遗大讲堂”“文博云览”“艺术与阅读”“周六风暴实验室”“周末手工课堂”等线上活动累计300余期,视频播放量超过20万人次,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
推进非遗保护传承,释放非遗产业新活力。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引领,不断提升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商河非遗”保护传承力度。目前,商河县拥有鼓子秧歌和花鞭鼓舞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商河民歌、花棍舞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糖酥火烧制作技艺、豆腐皮制作技艺、老粗布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19项。围绕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非遗活态传承,与各级舞蹈家协会及20余所高校保持联合协作,10多所高校在商河挂牌创立研学基地。“非遗进校园”活动从中小学校拓展到幼儿园,全县80多所学校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全县各类鼓子秧歌传承队伍为数众多,鼓子秧歌活跃村占比超过80%,鼓子秧歌经常性活动站点110余处。商河县聚焦鼓子秧歌传承保护,以乡村“活态非遗”擦亮黄河文化品牌的做法,2021年8月18日在省委办公厅《今日信息》专题刊发,并被省文旅厅列入2021年度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文旅系统推广。县实验小学(鼓子秧歌)、第二实验小学(花鞭鼓舞)入选山东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舞蹈《秧歌少年》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编排的《花鞭鼓舞俏妞妞》参加“2022年全国群众舞蹈网络展演”山东地区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乐•舞金秋》参加济南市第十届“小荷花”少儿舞蹈展演活动。4月份,“文旅中国·百城百艺”2021年非遗传播活力值公布,我县在全国100个城市中位列第12位,全省位列第一。5月份,鼓子秧歌作为山东元素之一,在央视热播剧《三泉溪暖》中精彩亮相。特别是今年以来,重点打造了鼓子秧歌《大河之声》作品,并作为全省唯一,参加国家文旅部第十九届广场舞群星奖决赛,获得入围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全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筛选具备发展“山东手造”产业的非遗项目21个,并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和种类。商河老粗布提名“山东手造·优选100”,部分非遗手造产品进入市区书房、酒店展销,并在省市“非遗购物节”中亮相。通过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商河县培育了今朝酒业、安琦老粗布、少得利糖酥火烧、老窦薄荷糖、张铁匠锡壶、二妮豆腐皮、皇家扒鸡等非遗商品生产企业近20家,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其中,老粗布生产企业济南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吸纳群众30人就业,今年以来营业销售超过500万元;糖酥火烧生产企业济南少得利食品有限公司吸纳群众32人就业,今年以来营业销售280万元。目前,上述两家公司已被联合认定“非遗工坊”。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鼓励引导少得利、今朝白酒等企业提升糖酥火烧体验馆、今朝酒文化博物馆等非遗旅游景点,打造非遗研学旅游基地。
扎实开展文博工作,彰显乡村振兴新作为。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商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纵深挖掘与整理,启动《走进商河》系列丛书编撰工作。组织成立了商河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县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2处场所成功入选省、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加强考古研究工作,实施麦丘故城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阐释工作。开展馆藏文物评估定级,鉴定新增国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4件。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指挥所旧址、郭家村清代郭氏墓等6处不可移动文物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全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9处。加强各级文保单位和馆藏文物的资源保护和展示利用,实施小官庄汉墓群M6文物保护工程,完成49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安装,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登记工作以及可移动文物藏品电子化工作。2家非国有博物馆(麦丘文化博物馆、今朝酒文化博物馆)获省文旅厅备案批复。今年,市民服务中心博物馆完成布展,全新打造农耕馆、电影体验馆。商河县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顺利通过省文旅厅设立备案批复,成为我县首家国有行业博物馆。积极开展考古前置工作,将全县需要考古调查勘探的重点项目及时上报市文化和旅游局,纳入全市土地供应计划。2021年为全县36个重点项目出具供地意见,勘探面积400余万㎡,在全市申报考古前置项目最多、面积最大。今年以来,完成18个项目190多万平方米考古调查,实现了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促进”。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深入挖掘整合温泉、农业、文化、生态等优势资源,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对接文旅企业12家,成功签约温泉花卉旅游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1.05亿元。以旅游创建为抓手,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资金,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县创建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景区化村庄3个,“泉城人家”民宿客房135间(星级民宿87间),各类采摘园区10余个。其中,孟庄铺村今年被评为“2022山东文旅新锐榜”创新品牌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鼓励引导少得利、今朝白酒等企业提升糖酥火烧体验馆、今朝酒文化博物馆等非遗旅游景点,打造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组织引导镇街整合特色文旅资源,策划开展以赏花、采摘、骑游等为主题的各类旅游节事活动20余项,并推出温泉度假、亲子研学、休闲采摘等不同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畅游新商河”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暨商河县第七届骑游节、金杏采摘节、河沟西瓜甜蜜采摘季、“唐风幻象、粽情端午”清水湖庙会、李桂芬御果贡梨采摘节、鹤鸣湖萌宠节、四杨庄园蜜桃采摘等文旅活动。据统计,端午假期全县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复至2019年同期的90%。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县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收入同比增长35%。为进一步扩大旅游客源市场,今年9月,在第十届济南国际泉水节暨商河温泉文化节上,联合乐陵、庆云、惠民、临邑、济阳、齐河等区县文旅局,共同发起成立了省会经济圈区县文旅发展联合体,促进省会经济圈各区县文旅发展,推动鲁西北区域文旅一体化进程,实现互联互通、互利互惠。